髖關節手術休養恢復期要多久?術後7大運動不可少,後遺症風險要知道!
發布於 Feb 5, 2024 by 編輯部, 更新日期 Jan 30, 2024髖關節手術是什麼?休養恢復期要多久?
髖關節,是為連接骨盆與大腿之間的關節。主要是由髖臼與股骨頭所構成,四周包圍著強力的關節囊及肌肉韌帶,是與行走、活動有關的重要部位。若出現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過度負重導致的磨損、外傷或腫瘤等原因,都可能會出現跛行、長短腳、髖關節疼痛的症狀。
當症狀嚴重到無法藉由藥物控制時,就必須考慮進行髖關節手術。也就是以人工髖關節,取代受損的部分,以模擬原先的球狀關節與股骨連接,以減緩疼痛及日常行走不便等不適。其手術休養恢復期時間如下:
-
傳統髖關節手術|2~3個月
手術後第5、6天,才可開始進行主動運動。待出院後,還要搭配輔助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時間,且也須評估病人體力及狀況;而開刀後的傷口,約需6~8週時間才能完全癒合,因此通常約需2~3個月才能正常恢復行走。
-
新的微創手術方式|2~4週
此手術是對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做最小的破壞。通常術後當天就可以下床,其術後疼痛感也會較輕,大部分的病人僅需輔助使用2~4週的助行器和拐杖,即能恢復正常行走。
髖關節手術恢復期症狀與注意事項有哪些?
髖關節手術休養恢復期,最擔心的就是術後感染或是關節移位。若出現以下症狀者,建議應盡速回診:
-
傷口出現發炎症狀,包含紅、熱、腫、痛、出現分泌物等
-
嚴重的疼痛或不適,導致活動困難
-
術後發生跌倒,導致髖關節受傷
-
髖關節部位發出異常脫臼聲或徵兆
術後注意事項要留意!
-
避免以下禁忌姿勢,可能導致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外旋
兩腿交叉、翹腳
髖關節彎曲超過90度
椅子或馬桶太低沒扶手、彎腰撿東西、蹲下、或任何膝蓋高於髖關節的動作
-
預防髖關節內收,躺在床上時可在兩腿間夾枕頭,翻身側臥時也應夾枕頭
-
洗澡建議淋浴就好,避免泡澡坐在浴缸內
-
駕車與性生活的恢復時間應經由醫師評估
-
行走或站立時的負重程度應經由醫師評估
髖關節手術後遺症有哪些?可以預防嗎?
人工髖關節手術,在醫界是已相當成熟的技術。且使用年限一般都超過10年,但仍可能會出現一些手術後遺症,如: 關節鬆脫、脫臼等。而影響這些後遺症的因素,雖然與人工髖關節種類、大小、手術方式、病患身體狀況有關,但關節旁肌肉力量的大小、軟組織的強度更是決定性的關鍵。因此髖關節手術後的復健,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建議術後7大運動要學會:
-
足踝幫浦運動
仰臥在床上,同時將腳踝和腳趾向上彎勾,保持姿勢2秒,然後緩慢向下壓;同樣保持2秒,這組動作重複進行10~25次。
-
下肢滑行運動
仰臥在床上,單側膝蓋交替彎曲和伸直10次;然後換側,進行相同動作。
-
股四頭肌等長運動
維持仰臥,將毛巾稍微折疊約5公分高,墊在膝蓋下方;施力將膝蓋向下壓,感受到大腿前方肌肉(股四頭肌)的緊繃,保持5~6秒。
-
小腿伸直運動
仰臥,將毛巾捲起(如蛋糕捲)墊在膝蓋下方,使膝蓋彎曲約30度;然後用力將膝蓋伸直,微抬起小腿,保持5~6秒。
-
抬臀運動
仰臥姿勢,雙腳微張,彎曲兩側膝和髖關節約45度;然後施力抬起臀部,保持5~6秒。
-
外展及內收運動
站姿,雙腿分開(外展),然後合攏(內收),也可以單腳輪流進行。
-
直腿抬高運動
仰臥,一側膝蓋彎曲,另一側膝蓋伸直,並抬高小腿約30度;保持腳趾朝上,保持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