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不好如何改善?2大疾病症狀要了解,顧好消化道一點也不難!

發布於 Nov 4, 2022 by 編輯部, 更新日期 Nov 4, 2022

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將近有1/5的國人,因腸胃不好相關疾病問題常而就醫。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工作壓力大外,也會因為年紀漸增,身體逐漸老化,加上長期的飲食失衡、生活不正常等,使得反應在腸胃上的症狀也越發明顯。而腸胃不好如何改善的議題,總是能夠引起討論聲量,究竟該如何做才能養好消化道?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腸胃不好會引發哪些疾病?

人體的消化系統,主要是由消化道及消化腺所組成,其主要功能涵蓋:攝食、消化、吸收及排遺。而消化道,包含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及下消化道:胃及小腸、大腸及肛門。消化腺,主要作用是分泌消化液進入消化道幫助消化,從食道至大腸的消化管壁,皆具有4層組織,由外至內分別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及漿膜層。

5個常見的腸胃疾病

常見疾病 說明
胃腸炎 主要是由病毒或細菌造成胃或腸道產生發炎反應,成人發生機率低於孩童,主要可能是成人免疫系統較完善
消化性潰瘍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 通常消化性潰瘍指的是消化道中的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小腸前段)等黏膜,受到胃酸侵蝕而造成消化道破損,發生的部位在胃即胃潰瘍,發生於十二指腸的部位,就是十二指腸潰瘍。
  • 引發潰瘍的常見病因,例如: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常吃刺激性食物或服用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等皆有可能
胃食道逆流
  • 因胃酸逆流至食道、口腔及鼻腔等部位,故產生的症狀分成食道症狀或食道外症狀
  • 造成逆流的原因,可能是控制食道至胃的肌肉(下食道括約肌)張力不足,使得胃酸回流至食道而造成不適
  • 為什麼會胃食道逆流?如:肥胖、懷孕、穿緊身衣褲及藥物不當使用下,都容易增加腹部壓力,使胃酸向上逆流
  • 而不當的飲食習慣、不規律的時間進食及沒慎選食物種類,也會促進胃酸分泌而增加回流的機會
功能性消化不良 常見的症狀如:上腹痛、食慾不振、噁心等症狀,經檢查後沒有器官結構上異常病變如胃炎或潰瘍等,且症狀持續或反覆發作
腸躁症
  • 類似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種腸道疾病,同樣需先排除器官或結構上的病變
  • 其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不太相同,主要為造成下腹部不適症狀,如:下腹部疼痛、排便的次數及型態發生變化等,會造成經常性的腹瀉,或者有些是反而嚴重的便秘

 

腸胃不好原因是什麼?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且在長時間不當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之下,都會增加胃腸道不適的風險。其中飲食習慣,又可說是影響最直接的因素:

  • 不當的進食時間:三餐不定時、省略其中一、兩餐,已經很餓了才一次吃很多,或睡前進食。

  • 不良的飲食行為:暴飲暴食、用餐時間過短、咀嚼次數過少、餐後劇烈運動或馬上平躺。

  • 不正確的食物種類:過酸的水果、精緻糖類、高油脂食物、加工食品(如含亞硝酸鹽、添加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糯米、玉米、軟骨)、碳酸飲料、酒精、咖啡及茶等。

 

腸胃不好如何判斷?又有哪些症狀?

胃腸狀況不好,雖然最常展現出消化相關症狀,但是胃腸道除了基本的消化、吸收功能外,也與其他系統間有關聯。例如:免疫系統、神經系統或代謝系統等,所以當胃腸出現健康問題時,也會以其他型式呈現。

腸胃常見症狀2大類

  1. 消化系統症狀:腹痛、腹脹、食慾減退、消化不良、噁心、嘔吐、排便習慣改變(便祕或腹瀉)、易產氣、排氣頻繁且具有強烈臭味等。

  2. 非消化系統相關症狀:容易疲倦、無力感、口臭、臉色黯沉、喉嚨沙啞、睡眠品質差、胸悶、火燒心、緊張、憂鬱、過敏、體重減輕等。

 

腸胃不好如何改善?

許多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胃腸道的健康,僅有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才能確保胃腸道處在最佳狀態。

  • 調整生活作息:胃腸道的活動,主要由副交感神經及腸神經系統所支配,但是當我們壓力大時,交感神經的作用會超過副交感神經,使得胃腸道的功能發生異常而產生胃腸道相關症狀。所以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快、緩和情緒及減少壓力,使得自主神經系統處在較平衡的狀態,有助於降低胃腸道症狀的發生。

  • 培養運動習慣:運動不僅可提升基礎代謝率、增加體內新陳代謝、幫助腸道蠕動,還有助於壓力釋放並協助自律神經的調節。

  •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飲食,加上細嚼慢嚥才可確保足夠消化液的分泌,用餐期間也應避免過度飲用湯汁及水分(會稀釋消化液),才可減少消化不良的情形,飯後避免平躺、趴睡或從事激烈活動。

  • 選擇健康食物及均衡營養: 除了避免高脂、高糖、刺激性食物(辣、酸、咖啡因等)、難消化或質地過於粗糙的食物。

 

腸胃不好的人,8大補充營養才重要!

優質蛋白質:胃壁細胞及胃黏膜其中一項重要的合成原料就是蛋白質,組織修復過程,也需要蛋白質的參與,要修復受傷的腸胃道,就應提供足夠的材料給胃黏膜。

 

維生素A:維持上皮正常型態及功能上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並有助於上皮細胞的分化及醣蛋白的合成,避免上皮細胞乾燥角質化。

 

維生素B群:B3(菸鹼素)、B5(泛酸)及B7(生物素)有助於增進黏膜的健康。

 

維生素C:提供良好的抗氧化力,減少亞硝酸鹽(常見於肉品加工中的化學物質)轉變成亞硝胺(致癌物質),此外,維他命C還有助於傷口癒合並促進細胞排列緊密。

 

益生菌:針對消化道健康,大家最常聽到的就是益生菌,它是一群與宿主共生的腸道微生物,能幫助消化以及幫助調節免疫功能。補充益生菌的同時,也別忘記補充膳食纖維,因為它可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蠕動、縮短有害物質與腸壁接觸時間,還有助於益生菌生長。

 

猴頭菇:近年來也被發現具有多項生理活性,其中一項就是針對胃腸道的保健,猴頭菇主要的活性成分以多醣體、有機分子如猴頭素(erinacines)及猴頭酮(hericenones)為主。猴頭菇萃取物具有促進胃細胞分化、避免細胞發生凋亡、降低胃及腸的氧化傷害、阻斷發炎性細胞激素的產生,而降低發炎反應;此外,猴頭菇萃取物還可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而達到降低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同時,猴頭菇萃取物也有類似膳食纖維,可幫助益生菌的生長。

 

木耳:常見的兩種分別是白木耳及黑木耳,兩者的營養成分組成幾乎大同小異,只是在礦物質部分,黑木耳略高於白木耳。此外,兩者也都含有豐富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增加糞便量,並刺激腸道蠕動。黑白木耳的最大差異,可能來自於所含的多醣體,黑木耳多醣體可增加有益菌生長,腸道菌叢還可將黑木耳多醣體發酵,產生對腸道有益的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而白木耳多醣體則證實可抑制腸道發炎、增加腸黏膜屏障使腸道屏障更完整。

 

左旋麩醯胺酸:是體內含量最多的一種胺基酸,麩醯胺酸是消化道上皮細胞主要的能量來源,還具有維持腸黏膜完整、減少胃腸道通透性,以達到降低細菌轉位及避免腸道發炎的發生。雖然身體可合成,但是在某些狀態下,使用量遠遠大於合成量,因此補充左旋麩醯胺酸也對胃腸道修復相當重要。

 

胃腸道相關疾病,通常是多項不良習慣累積後所產生出的結果。所以想要改善胃腸胃不好疾病或症狀,一定要剛柔並濟。除了生活作息的調整、透過良好的飲食習慣來保「胃」健康,才能「腸腸」久久。想要了解更多健康資訊?那就快到樂活101看看吧!

本文參考資料:

1.https://www.breaktime.com.tw/archives/1425
2.Quigley, Eamonn MM. "Prebiotics and probiotics in digestive healt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7.2 (2019): 333-344.
3.Ötles, Semih, and Selin Ozgoz. "Health effects of dietary fiber." Acta scientiarum polonorum Technologia alimentaria 13.2 (2014): 191-202.

4.Sokol, S., et al. "Biology, cultivation, and medicinal functions of the mushroom Hericium erinaceum." Acta Mycologica 50.2 (2015).
5.Islam, Tahidul, Kumar Ganesan, and Baojun Xu. "Insights into health-promoting effects of Jew's ear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114 (2021): 552-569.
6.Xiao, Hongyu, et al. "Tremella fuciformis polysaccharides ameliorated ulcerative colitis via inhibiting inflammation and enhancing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180 (2021): 633-642.
7.Wang, Bin, et al. "Glutamine and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mino acids 47.10 (2015): 2143-2154.

https://www.lohas101.com/article/digestive_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