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失智症?一篇帶你看懂失智症前兆、症狀到治療照顧方式!
發布於 Apr 13, 2022 by 編輯部, 更新日期 Jul 15, 2022依據民國100年,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臺灣不同年紀之失智症盛行率分別為:65~69歲3.40%、70~74歲 3.46%、75~79歲7.19%、80~84歲13.03%、85~89歲21.92%、90歲以上36.88%,其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而失智症前兆與發病症狀卻少為人知,甚至連預防治療到照顧方式也都不太曉得?不妨就讓我們透過本篇介紹,完整了解失智症吧!
失智症是什麼?誘發原因有哪些?
失智(dementia)並非單純的老化現象,其症狀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而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而失智症可以大致分為以下3類:
分類 | 特徵 | |
退化性 | 阿茲海默症 |
|
額顳葉型失智症 |
|
|
路易氏體失智症 |
|
|
血管性 | 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 |
|
小血管性失智症 | ||
可逆性 |
|
失智症誘發原因看這邊!
- ☐年紀
- ☐遺傳
- ☐代謝症候群
- ☐教育程度低
- ☐受社會孤立
- ☐缺乏身體活動
- ☐抽菸
- ☐過量飲酒
- ☐頭部外傷
- ☐心房顫動
- ☐慢性腎臟病
- ☐憂鬱症
- ☐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等
失智症症狀前兆與初、中、晚期各階段說明
「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退化的疾病,由於每個人病因、原先認知功能、健康狀況均不一樣,故在表現上會有不同的個體差異,其症狀又可以隨著疾病進程分為3個階段:初期、中期、晚期。
分期 | 簡介 | 症狀 |
前兆 | 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兆之間,存在著一個過渡區域,稱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每年約有10%-15%會發展為失智症。 | 面臨較為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環境下會有問題,但簡易之日常生活並無影響。 |
初期 | 因症狀輕微,易被忽視而延誤就診。 |
|
中期 | 症狀更為明顯,對日常生活事物的處理上變得更為困難。 |
|
晚期 | 幾乎喪失活動能力、完全依賴他人照顧。 |
|
失智症如何照顧?
根據失智症不同階段的症狀表現,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照顧者給予不同的照顧方式,就讓我們接著了解。
-
輕度失智症
失智症治療的重點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延緩退化,使輕度失智症病友及家屬能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 保持活躍:從事有興趣的活動,參與各種聚會
✅ 情緒抒發:選擇抒發情緒的方式,如: 運動、跳舞、唱歌等
✅ 記錄心情:把健忘的經驗寫下來或錄音,可以活絡腦細胞,也可幫助整理思緒
-
中度失智症
患者可能活在過去與現實混合的夢境世界裡,無道德、規矩和對錯
✅ 維護尊嚴:以尊重的態度面對患者,讓他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
✅ 給選擇題不給問答題:減少開放性的問題,縮小回答的範圍
✅ 安排生活作息表:安排熟悉、規律具有結構性的日常生活作息
✅ 防跌倒環境:由於判斷力及視覺空間能力較差等障礙,提高跌倒機會
-
重度失智症
重度失智症患者,對很多事已無法做判斷,也無法解決問題,大部分的個人日常活都需要協助,也無法獨立參與社交活動。
✅ 飲食攝取:食物的質地要視患者的狀況調整,還能咀嚼的就不要全用軟質食物;已無法咀嚼的患者,就可以選擇流質食物,避免嗆噎
✅ 身體清潔:失智患者在重度時可能尚有肢體活動能力,但是已無法完成洗澡程序
✅ 維持規律作息:日夜顛倒的現象常會發生在重度失智患者身上,白天嗜睡,可是一到晚上則精力充沛
✅ 肢體關節運動:患者若還能有一些行動能力,可以每日帶著患者做一些簡易的運動若患者已不太能進行自主的活動時,則可以透過一些日常活動,達到肢體活動目的
失智症如何治療?
目前失智症的在治療上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藥物僅能使特定類型的失智症患者改善症狀或延緩病程,並沒有辦法使失智症痊癒。以下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介紹:
-
藥物治療
方式 作用 副作用 膽鹼酶抑制劑 抑制膽鹼酶,使腦中的乙醯膽鹼含量增加,以補充阿茲海默症病人所缺乏的神經傳導物質 有噁心、拉肚子、厭食、頭痛、嘔吐等 NMDA (N-methyl-D-aspartate)受體拮抗劑 可阻斷NMDA 受體的作用,改善阿茲海默症的症狀 主要有精神混亂、眩暈、頭痛、鎮靜、情緒激動、便秘等 抗精神病藥物 當患者有幻覺、妄想、攻擊、敵意和不合作等症狀,可給予抗精神病藥物 嗜睡、便秘、血壓降低、顫抖、身體或四肢僵硬等 抗憂鬱劑 患者的憂鬱、煩躁、睡眠障礙等可使用抗憂鬱劑來治療 頭痛、噁心、頭暈、平衡感差等 -
非藥物治療
方式 說明 懷舊治療 透過與他人或團體的活動,藉由傾聽故事來安定心情,加強與週遭人們互動 認知活動 以認知訓練結合生活中各項功能,讓病友不斷地運用各項認知能力,藉以維持現有之認知功能,延緩退化速度 音樂團體 運用音樂的元素,讓病友在團體過程中感受音樂的豐富多元 藝術創作 激發病友投入創作過程,提升其專注力,並藉由作品的分享獲得成就感及達到與團體成員間的互動 運動團體 體能活動能增進肌力、改善平衡,增加體能、維持生活功能,更能促進生活品質提升 現實定向感治療 利用情境或環境安排讓病人感受周遭的真實情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
已知失智症是不可逆的,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嗎?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生活習慣改變、及補充適當營養素對於失智症的好處。
-
生活習慣改善
✅ 戒菸、戒酒已被證實可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
✅ 維持適當體重、控制慢性疾病也可以預防失智
✅ 規律運動能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
✅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所有人均應攝取健康均衡的飲食
✅ 一般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認知訓練,延緩認知退化效果
-
營養素補充
✅ 魚油:Omega-3脂肪酸為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EPA與DHA,其中魚油便是良好的補充來源。因DHA為大腦中細胞膜磷脂質的重要成分,或許能藉由維持大腦神經元功能和細胞膜完整性來保護認知功能。而研究也顯示,攝取富含omega-3的飲食與減少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症的風險有關。
✅ 卵磷質:卵磷質為細胞膜重要成分,又稱為磷脂膽鹼。經分解後產生膽鹼,與體內的乙醯基進一步產生的乙醯膽鹼,有益於維持神經元的結構完整性。是失智症病人較缺乏的神經傳導物質,一些觀察性研究發現正常人體內膽鹼濃度越高,認知能力也較高。
✅ 蛋白質:蛋白質為人體獲得能量的基本來源之一。澳洲研究發現,對於認知正常的老年人來說,攝取高膳食纖維及高蛋白質的飲食對大腦具有保護潛力,可用於預防阿茲海默症。
✅ 維生素B12與葉酸:維生素B12和葉酸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瑞典研究發現非失智症的老年受試者,發現追蹤3年後,體內維生素B12濃度≤150 pmol/L、葉酸≤10 nmol/L的人比起正常濃度受試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了兩倍。
失智症除了影響病人本身之外,對於社會經濟也會造成影響。其中對於照顧者的影響尤其劇烈,故平時便應該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並補足相關營養,以預防可能發生的失智症。想了解更多有關於失智症的相關資訊?那就快到樂活101找尋相關文章吧!
1. 台灣失智症協會 – 認識失智症
2. 梁家欣、程蘊菁、陳人豪. 失智症之重點回顧. 內科學誌;25卷3期(2014/06/01),P151-157. DOI:10.6314/JIMT.2014.25(3).04
3. Eric B Larson, MD, MPH. Risk factors for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Uptodate. Last updated: Nov 01, 2019.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Dementia
5. 台灣失智症協會 - 輕度失智症之因應
6. 台灣失智症協會 - 中度失智症之照護
7. 台灣失智症協會 - 重度與末期失智症之照護
8. 臺大醫院藥劑部 邱千慈 – 失智症的藥物治療
9. Daniel Press, MDStephanie S Buss, MD. Treat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Uptodate. Last updated: Sep 30, 2021.
10.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 失智症診療手冊
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Risk reduc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WHO guidelines
12.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Omega-3 Fatty Acids - Health Professional
13. Dangour AD, Whitehouse PJ, Rafferty K, Mitchell SA, Smith L, Hawkesworth S, et al. B-vitamins and fatty acid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J Alzheimers Dis 2010;22:205-24. doi: 10.3233/JAD-2010-090940. PMID: 20847412
14. Sydenham E, Dangour AD, Lim WS. Omega 3 fatty acid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6:CD005379. PMID: 20847412. PMID: 22696350
15.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Choline - Health Professional
16. Nurk E, Refsum H, Bjelland I, Drevon CA, Tell GS, Ueland PM, et al. Plasma free choline, betaine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e Hordaland Health Study. Br J Nutr 2013;109:511-9. doi: 10.1017/S0007114512001249. Epub 2012 May 1. PMID: 22717142
17. Poly C, Massaro JM, Seshadri S, Wolf PA, Cho E, Krall E, et al. The relation of dietary choline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white-matter hyperintensity in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Cohort. Am J Clin Nutr 2011;94:1584-91. doi: 10.3945/ajcn.110.008938. Epub 2011 Nov 9. PMID: 22071706
18. W M A D Binosha Fernando, Stephanie R Rainey-Smith, Samantha L Gardener , Victor L Villemagne, Samantha C Burnham, S Lance Macaulay, Belinda M Brown, Veer Bala Gupta, Hamid R Sohrabi, Michael Weinborn, Kevin Taddei, Simon M Laws, Kathryn Goozee, David Ames, Christopher Fowler, Paul Maruff, Colin L Masters , Olivier Salvado, Christopher C Rowe, Ralph N Martins, AIBL Research Group. Association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Fiber Intake with Brain and Blood Amyloid-β. J Alzheimers Dis. 2018;61(4):1589-1598. doi: 10.3233/JAD-170742. PMID: 29376865
19. H X Wang, A Wahlin, H Basun, J Fastbom, B Winblad, L Fratiglioni. Vitamin B(12) and folate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logy. 2001 May 8;56(9):1188-94. doi: 10.1212/wnl.56.9.1188. PMID: 11342684